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28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STMW)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北太平洋STMW核心层盐度(Core Layer Salinity;CLS)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CLS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其空间分布则与背景流场分布特征有关。侵蚀区CLS滞后生成区CLS约1~2年,这主要是海流平流输运引起的。生成区内,STMW的季节循环一般可分为生成期(12-4月)、隔离期(5-6月)和侵蚀期(7-11月),生成期混合层盐度(Mixed Layer Salinity;MLS)决定着隔离期和侵蚀期的CLS,而MLS年代际变化则主要由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存在负相关性的海表面淡水通量的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2.
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出现显著的年代际提早, 探讨了大气要素场的不同时间尺度分量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异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代际变异的相对影响作用。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代际提早与南海季风区对流层经向温度梯度季节性逆转的年代际提早有密切联系。南海季风区5月中对流层经向温度梯度年代际增强主要由季风区北部温度的年代际显著增暖造成。季内分量和季节以上分量对1993年之前南海季风区经向温度梯度逆转及加强时间偏晚的作用同等重要。经向温度梯度距平的季节以上分量主要源于季风区北部温度相应分量的贡献, 而季节内分量则主要由南部相应分量影响所致, 并由25~90 d分量所主导。季节以上分量对1994年之后南海季风区经向温度梯度逆转及加强时间偏早的贡献要大于季节内分量的贡献。经向温度梯度距平的季节以上分量和季内分量对总距平的正贡献都主要来自于季风区北部温度相应分量。两种季内低频分量对温度梯度季内分量的贡献率相当, 10~25 d分量主要由南海北部温度相应分量所主导, 25~90 d分量对总距平的正贡献也源自北部分量。准双周振荡分量对各年代南海夏季风爆发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针对目前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现实问题,基于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相关医疗机构的全部住院数据和气象资料,首先分析两县疾病谱特征,然后从季节和24节气角度,分析两县主要气象敏感性疾病(因天气和气候异常变化而诱发或加重的相关疾病)住院人次和医疗费用的变化特征以及人体舒适度对当地主要气象敏感性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阜南县和锦屏县人群中住院人数最多的疾病分别是循环和呼吸系统两大类气象敏感性疾病,医疗费用最高的前六位疾病都包含循环、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三者医疗费用总和分别占两县总医疗费用的44.9%和45.8%,因此,从降低医疗费用的角度来看加强这三类主要气象敏感性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此外,三种系统疾病医疗费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循环系统疾病的医疗费用在季节转换期间明显高于各季节内,呼吸系统疾病冬春季的医疗费用远高于夏秋季节,消化系统疾病夏季医疗费用最高。两县9月的体感温度最接近人体最佳舒适温度,而此时上述三类疾病的住院人次及医疗费用也是相对低点。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相关疾病的适时防控、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北太平洋涡旋振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观测事实和动力机制两方面,对近年发现的新的气候模态——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NPGO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北太平洋上海表高度异常(SSHA)的正负中心呈南北偶极子分布,当NPGO位于正位相时,南北涡流都加强,这种加强是由风应力旋度及风生涌流所驱动的。关于NPGO的机制研究发现,NPGO是中纬太...  相似文献   
5.
李建飞 《云南地质》2011,30(4):439-442
对部分矿体基建探矿前后矿体主要特征及资源储量对比,探讨矿体控制程度和控制网度问题。原勘探工作对矿体的控制程度很高,矿山生产探矿可适当放稀间距,减少工程量,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刘福臣  金杰  王文 《城市地质》2011,6(1):56-59
以某建筑基坑为例,探讨了不同观测时间对沉降的影响、不同位置观测点的沉降变化规律和地下水位升降对沉降的影响。为避免温度对观测成果的影响,沉降观测时间选择在上午进行,不宜选择在中午;在观测顺序上,先进行建筑物阳面测点观测,后进行阴面测点观测,尽量减少温度对沉降的影响;地下水回升引起地基回弹,沉降变化速率为负值,累计沉降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摘要:选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极端气候指数方法,对1961—2012年塔城地区6个极端气温指数进行分析,应用百分位法定义极端温度阈值,得出塔城地区极端温度事件变化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塔城地区近52年来冷昼、冷夜事件和严寒日数分别以3.5 d/10a、9.3 d/10a和4.3 d/10a的速率下降,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94、1988和1979年;暖昼、暖夜事件和高温日数分别以3.6 d/10a、8.6 d/10a和0.6 d/10a的速率在上升,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89、1990和1973年;极端气温指标多存在25~28 a和5~8 a的振荡周期,在空间分布上,各指标的减少(增加)速率与纬度、地形相关,随纬度增加而多呈现出北部大,中部、南部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灵玲  谢倩  杨修群 《气象科学》2015,35(6):663-671
利用1958-2001年ERA-40再分析资料计算大气热源,统计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及其邻近海域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异的典型模态;利用线性斜压干模式,模拟了夏季大气对大气热源年代际异常的响应,揭示了大气热源年代际异常与1970s末期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来亚洲及其邻近海域夏季整层大气热源变异主要表现为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年代际位相转换发生在1970s中后期,这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时间一致;菲律宾附近海域和中国西南地区是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热源异常关键区;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最直接地表现为这两个关键区热源异常的共同作用,而赤道中东太平洋、赤道印度洋大气热源增强则通过大气遥响应机制影响菲律宾附近海域低层大气环流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变异起相反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低涡的月际变化及其日降水分布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超  李跃清  蒋兴文 《大气科学》2015,39(6):1191-1203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现最少,其中初生位置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低涡7月出现最多,12月和1月出现最少;位于东北部的低涡6月出现最多,1月出现最少;盆地涡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西南型盆地涡3~10月夜晚发生概率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而东北型盆地涡只在5~9月期间夜晚发生概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盆地涡生命史与对流程度具有相关性,对流发展有利于盆地涡长时间维持,然而,夏季西南型盆地涡即使对流没向上发展也能长时间维持;盆地涡夏季移出最多,尤其以7、8月最明显,冬季移出最少,7月前以偏东路径为主,7月后以东北路径为主;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与川西高原西南涡源地的风场扰动移出有密切联系,九龙地区夏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小金地区春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九龙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明显,小金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不明显;夏半年(5~10月)西南型盆地涡和东北型盆地涡引起的日降水区域分布的月际变化特征不同,前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随月份先由盆地东北部向西南部移动,之后再由盆地西南部向东北部折回,后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会一直稳定维持在盆地的东北部达州地区。东北型盆地涡虽然出现频次低,但各月的日降水强度要远大于西南型盆地涡。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环流结构均为低值系统,东北冷涡异常活动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子;有利的年代际变化背景是,哈尔滨和长春6-8月平均气温年代际尺度(≥9 a)的振荡值1999-2008年约-O.8℃/10 a,显著低于全球变暖东北区域响应的线性增暖值0.2℃/10 a(1961-2000年),与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呈正相关的前一年冬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年代际振荡亦呈显著下降趋势.与1994-2008年东北夏季高温的500 hPa平均环流距平场显著不同,北极涛动呈强的负位相分布,东北亚、阿留申和北大西洋上空为显著负距平区;2009年前一年冬季与明显低温的1972年的前一年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均呈显著的负位相,春季仍持续,且2009年前一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为拉尼娜位相,2009年春季明显减弱;2009年6-7月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强与4-5月500 hPa北太平洋地区超长波扰动转为定常波扰动槽有关;SVD和谐波分析表明,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位相不仅是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的重要前期信号,还是大气中除了天气尺度的混沌分量外可提取的一种行星尺度稳定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